<strong id="4okd7"><pre id="4okd7"></pre></strong>

<ol id="4okd7"><samp id="4okd7"><blockquote id="4okd7"></blockquote></samp></ol>

  • <ol id="4okd7"><samp id="4okd7"><bdo id="4okd7"></bdo></samp></ol>

      <th id="4okd7"><track id="4okd7"></track></th>
      請輸入關鍵字
      首頁
      SFI
      動態
      出版物
      2019年第2期(總第40期)
      時間:2019-06-28
      專題
      構建市場化多元化法治化民企金融服務體系/肖鋼

      金融開放
      新一輪銀行業對外開放背景下的政策重點及對海外中資銀行的啟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調研組

      把握外資機構訴求穩步推進金融對外開放/戴雨汐 劉立品

      貨幣政策
      美歐央行:欲罷不能的寬松——對美企高杠桿和歐央行TLTRO 的分析/王涵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基于歐央行與英格蘭銀行的經驗/肖立晟 楊曉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基于貨幣發行的視角/王信 郭冬生

      宏觀經濟
      居民透支了嗎?/伍戈 高莉 吳麗君

      房地產稅稅制要素設計/侯一麟 張平 任強 馬海濤

      改革實踐
      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實體經濟: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沙雁

      國際金融

      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政策:國際經驗梳理/郭嘉沂 張夢



      構建市場化多元化法治化民企金融服務體系
      肖鋼
        
        摘要:中國應該構建一個市場化、多元化、法治化的民企金融服務體系,這需要在九大層面發力,包括:盡快完善支持民企服務的具體標準和規則;尊重市場規律,增強商業可持續性;改革現有金融機構體系;加快商業銀行轉型;構建多層次市場體系;發展金融科技,運用大數據等發展普惠金融;建立健全動產融資體系;加快發展資產證券化;加強法制化建設,增強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此外,還需要加強三方面制度建設:一是合理調整商業銀行宏觀審慎評估參數,提高風險容忍度;二是建立中長期流動資金信貸制度;三是探索構建商業銀行和民企的中長期銀企關系。
        關鍵詞:民企金融服務體系
        注:作者肖鋼系全國政協委員。

      新一輪銀行業對外開放背景下的政策重點及對海外中資銀行的啟示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調研組

        摘要:當前,外資銀行在中國面臨的本土化困境存在一定的監管和環境制,也存在與外資銀行自身特點相對應的主觀因素,比如決策機制和風險好與中國市場的錯位、本地客戶信任基礎薄弱等。下一步,我國銀行業對開放需回歸行業特殊性。對違背業務邏輯、阻礙市場發展的監管政策予以極調整;對外資行自身存在的問題,應留給市場自己解決。此外,需立足品、市場和人才體系建設,發揮外資銀行優勢,為更高水平的銀行業對外放打下扎實基礎。最后,外資銀行的本土化經驗也可為海外中資銀行提供鑒經驗。未來我們需要在戰略決策、監管合規、管理制度和經營操作等方加強工作的針對性,提高我國海外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和盈利能力。
        關鍵詞:銀行業對外開放 外資銀行
        注:  近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副院長劉曉春帶隊的調研組走訪了多家駐滬外資銀行,就我國銀行業開放問題展開調研。本報告為調研的初步成果,內容基于訪談內容和調研組討論形成,執筆人為劉曉春和楊悅珉。SFI 編輯部徐嘉翊對本文部分觀點亦有貢獻。本文僅代表調研組觀點,不代表所屬機構立場。

      把握外資機構訴求穩步推進金融對外開放
      戴雨汐 劉立品

        摘要:我國金融開放進程日益加快,但據外資機構反映,當前我國在開放過程中仍存在些許問題。通過對外資機構進行調研訪談,本文收集歸納了其對我國金融開放的主要訴求,具體表現為,當前我國金融業開放政策缺乏相應配套細則,政策實施標準較為模糊;外資機構展業面臨較多牌照限制;政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等八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我國金融開放議題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開放 外資金融機構
        注:作者戴雨汐、劉立品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助理。本文系作者就我國金融開放議題對十余家外資金融機構進行調研訪談的成果,文責自負。

      美歐央行:欲罷不能的寬松——對美企高杠桿和歐央行TLTRO 的分析
      王涵

        摘要:次貸危機后,全球央行此起彼伏地放水實際并未解決全球“缺需求”的根本矛盾。在美聯儲和歐央行逐漸進入貨幣政策收緊階段之后,全球“缺需求”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復蘇基礎不牢固或又使得美歐央行難以擺脫對放水的依賴。對于美國而言,美國企業部門的高杠桿問題可能使得美聯儲不得不再退回至寬松。這一背景下,如果流動性預期修復的邏輯消化結束,當市場關注點回歸基本面,那么可能意味著海外市場波動仍將上升。對于歐央行而言,雖然受購債上限的限制結束QE,但對經濟基本面的底氣其實不足,推進新一輪的TLTRO 可能是歐央行未來政策路徑的首要方案。
        關鍵詞:央行貨幣政策 流動性 “缺需求”  企業高杠桿 TLTRO
        注:作者王涵系興業證券分析師,其他研究團隊成員包括賈瀟君、王連慶、盧燕津、王軼君、段超、卓泓等。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基于歐央行與英格蘭銀行的經驗
      肖立晟 楊曉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以為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提供借鑒。不同于歐央行和英格蘭銀行,中國央行主要是數量調控為主、價格調控為輔。結構性貨幣政策是中國當前最優選擇,但未來中國央行在價格調控、貨幣政策傳導和貨幣政策工具創造方面有較大發展空間。
        關鍵詞:中央銀行 貨幣政策
        注:作者肖立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太平洋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楊曉系太平洋證券宏觀分析師。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基于貨幣發行的視角
      王信 郭冬生

        摘要:中央銀行的各項職能是歷史逐步演變的結果。學界普遍認為,作為最后貸款人是央行的核心特征。本文在梳理國際學術關于央行核心特征探討的基礎上,從金融貨幣發行的視角出發,探討20 世紀上半葉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在中資銀行中,大清銀行、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都作為特許發鈔行,不同程度地承擔了央行發鈔職責,并在不同階段發揮重要作用??v觀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發展,主要有四個特征:第一,央行各項職能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其中貨幣發行最為基礎。第二,初期央行職能不一定由名義上的央行統一、集中行使,關鍵看實際作用的發揮。第三,央行早期格局和作用的發揮,是社會政治經濟各種因素博弈的結果。第四,戰爭和危機可能加快統一央行制度的形成,但也可能使該制度變得更加脆弱。
        關鍵詞:中國中央銀行制度 貨幣發行 起源
        注:此文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所)、中國錢幣博物館、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上海黃金交易所共同推動的貨幣史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作者王信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郭冬生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文章觀點與作者所在單位無關,感謝石俊志、何平、石濤、蔣立場對本文的寶貴意見。

      居民透支了嗎?
      伍戈 高莉 吳麗君

        摘要:隨著房價的攀升及按揭貸款理念的興起,我國居民杠桿率明顯上。在此背景下,近期居民消費增長乏力,引發各界對于高債務透支居民購力的擔憂。本文通過對中國杠桿率和消費數據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居民債杠桿呈現以下特征:一方面,不同區域之間居民債務杠桿水平差別較大;一方面,現階段居民杠桿抬升對消費的帶動效應或大于擠出效應。未來隨我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居民杠桿率或將繼續溫和上升。
        關鍵詞:居民杠桿 居民消費 透支
        注:作者伍戈系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莉系長江證券研究員,吳麗君系長江證券實習研究員。

      房地產稅稅制要素設計
      侯一麟 張平 任強 馬海濤

        摘要:適時開征房地產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要求,稅制優化的基本準則可概括為五條:稅負公平、注重效率、稅入充足、稅政得當、透明運行。實施新稅有五項關鍵:立法討論充分公開;全國人大立法,制定房地產稅基本條款,授權地方政府開征房地產稅;地方自主不求劃一;房地產稅收入由各地在中央規定范圍內自主支配,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提高基層政府征管動力;根據市價進行年度房產價值評估,公布轄區內每棟房地產的市值、評估值、應稅額、納稅額等,建立自我約束、相互監督,防止濫權腐敗。房地產稅不會直接導致經濟衰退,反而有利于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引導大眾理性消費,緩解財產兩極分化,提高民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得感,拉近基層政府與當地居民的關系;開征新稅沒有完美時機,何時開征都有利有弊、有人受益有人吃虧、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房地產稅定為地方稅、收入由區縣政府自主支配后,區縣之間可能發生稅源競爭,表象多種多樣,但實質是稅基;在房價高企的背景下開征房地產稅,決策者必須慎重掂量公眾的納稅意愿。
        關鍵詞:房地產稅 設計
        注:本文作者侯一麟系美國西拉丘斯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平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任強系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馬海濤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實體經濟: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
      沙雁

        摘要:國際經驗表明,大力發展補充養老金是各國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核心舉措,且補充養老金能夠支撐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重視長期投資權益類資產、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是市場化導向的補充養老金制度的三大核心設計。針對我國補充養老金改革,主要提出以下四點建議:提升各類養老金的權益類投資比例;壯大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推動個稅遞延商業養老試點轉常規;推進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實施個人投資選擇權試點;充分發揮公募基金補充養老金投資主力軍的作用。
        關鍵詞:補充養老金 資本市場 實體經濟 權益類資產 公募基金
        注:作者沙雁系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主任。

      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政策:國際經驗梳理
      郭嘉沂 張夢

        摘要:當前資本賬戶穩步開放背景下,我國堅持“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跨境資本管理框架。本文著重梳理跨境宏觀審慎政策的國際經驗。宏觀審慎政策旨在逆周期市場化調節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順周期波動。IMF 的CFM 是施加在居民或非居民資本交易以及相關轉讓或付款上的限制措施,旨在緩解跨境資本流動“激增”對經濟體的短期沖擊,與我國跨境宏觀審慎政策相近。全球流動性以及風險偏好變化等外因會影響全球資本流向,最終不同新興經濟體匯率彈性等內生差異將決定資本流動失衡的“激增”程度。面對“激增”,IMF 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仍是首選,只有當經濟出現過熱或衰退跡象時,或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存在時滯的情況下才可實施CFM。CFM 措施包括價格類、數量類、限制類和信貸管理類等工具,未來我國可在價格類CFM 工具(類托賓稅) 上進行更多探索。
        關鍵詞:資本流動管理(CFM)
        注:作者郭嘉沂系興業研究外匯商品團隊首席匯率分析師,張夢系興業研究外匯商品團隊助理分析師。
      相關新金融評論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_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毛片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strong id="4okd7"><pre id="4okd7"></pre></strong>

      <ol id="4okd7"><samp id="4okd7"><blockquote id="4okd7"></blockquote></samp></ol>

    1. <ol id="4okd7"><samp id="4okd7"><bdo id="4okd7"></bdo></samp></ol>

        <th id="4okd7"><track id="4okd7"></track></th>